"北風吹起,蘆花飛舞漫天霜,英雄出征血灑萬里疆場……"71年前的那個沉沉黑夜,長長的入朝隊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群勇士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民志愿軍;擁有一個共同的任務:抗美援朝。
如今,山河無恙,英雄已暮年。71年改變了容顏相貌,卻改變不了軍人風骨:一沓報刊、一摞筆記本、一盞臺燈,初見這位滿頭銀發的92歲老戰士,他正伏案桌頭,從一份《中國老年報》上抄錄下黨的最新理論和政策,一筆一劃間,仿佛置身戰時——眼中有一束光,心中一團火。
林漢昌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929年8月,林漢昌出生于福建省龍巖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那個年代窮苦人沒有吃沒有喝,共產黨來了就照顧大家,分糧分田,老百姓日子終于有了盼頭。"1947年1月,18歲的林漢昌奔著"謝黨恩,跟黨走,當好人"的畢生信念和目標報名參軍了。
入伍后,林漢昌先后當過步兵、偵察兵、炮手和指導員,1949年1月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0952部隊炮兵第四十七團三連,隨后擔任連長,參加過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林漢昌第一批去了硝煙四起的朝鮮戰場。"當時正值寒流襲來,氣溫突降,部隊最起碼的御寒衣物、食物都供應不足,只能在雪地里就地露營,凍得手腳抽筋就起來跑步,許多戰士被凍死、凍傷。"林漢昌說道。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生死較量:志愿軍沒有制空權,敵人的飛機像烏鴉一樣,一群一群飛過來狂轟濫炸,山上的樹木都被燒焦了;地面上志愿軍一挺高射機槍都沒有,一門高射炮也沒有,沒有任何對空的火器,敵人成噸傾瀉著重磅炸彈、凝固汽油彈,運輸汽車被炸得只剩幾輛,輜重裝備無法運送。
"我們把高炮改為無后坐力炮,一種是七五型,一種是五七型,輕裝上陣,疾速前進。"林漢昌講起炮兵專業術語來很專業,戰斗細節在腦海中不斷地清晰地閃過,"美軍的‘火海戰術’就是在戰斗打響后,鋪天蓋地先打一排炮,緊接著坦克和步兵協同進攻。"為此,他所在的部隊創新"大炮拼刺刀"的戰法,用無后坐力炮打坦克,近距離直接瞄準擊發消滅敵人。
1953年7月13日,抗美援朝最后一戰役——金城戰役打響。這一晚,戰斗異常激烈,劇烈的爆炸震蕩著山谷,坑道里的火力點瘋狂掃射,曳光彈如雨點一般從腿邊飛過,不時有戰友受傷或中彈犧牲,林漢昌的右腿膝蓋也被地雷碎片擊中,鮮血直流,但他在戰場上咬牙堅持了15天,直至戰役勝利結束。因表現英勇,林漢昌火線入黨,被授予"朝鮮三等軍功章"。
大大小小打了幾十場仗,強大的爆炸聲和沖擊聲導致林漢昌左耳受損嚴重,如今年齡大了,老人的聽力更是大不如前。但是,林漢昌也沒因此說過一個"悔"字,他常說:"和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是幸運的?;钪?,就不能枉過一天。"
1953年10月,從朝鮮戰場回到祖國懷抱,林漢昌成為八一師復原建設團的一名學員,5年后脫下戎裝,響應國家號召扎根農村,到廣西陸川紅山農場帶領村民搞農業生產。1958年11月,他被安置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水電工程局(現中國能建廣西工程局),先后在昭平水電局、西津水電站工作,一干就是8年。
“671電廠”(合山發電公司前身)
"我就是革命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從戎馬倥傯的沖刺拼殺,到躬身務農的鋤耕耙犁;從地面勞作的揮灑汗水,到百米地下廠房的滿身油污,林漢昌深藏功與名,扎根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馳而不息發光發熱。1967年1月,他再次無條件服從安排,援建廣西第一座坑口火力發電廠——"671電廠"(合山發電公司前身)。
"一條路,兩排樹,三個鄉,四條街",當時老百姓的這段順口溜,道出了合山的小和荒涼,然而,此后的1080個日日夜夜,林漢昌卻把這里當成了"家",同工友們吃在工棚、住在工地,終日與發電機配電柜、汽輪機轉子、鍋爐爐膛作伴,見證了合山電廠一期2×2.5萬千瓦機組的試驗、投運全程。
林漢昌黨員每天堅持看報做筆記
"那時感覺總有使不完的勁兒,挖機座,拌水泥,全靠人扛肩擔!"林漢昌回想起那段歲月,仍習慣性地用手抹了一把臉上早已不存在的塵土,他說,"我們每天早上五點鐘出門上工,晚上八九點鐘才收工回家。下班時就是拿著一把鏟頭一頂藤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一到陰雨天,林師傅就經常揉腿搓膝蓋,疼得說不出話來。"只有少數人知道,這是林漢昌抗美援朝時留下的舊傷在作怪,可當他換上工作服,走進廠房,卻總像沒事人似的鉆鍋爐、摸管道、查閥門、看儀表,從沒叫過一次苦,耽誤一次工作。
軍樂激昂,國旗高揚。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正在直播,老人早已守候在電視機前多時,當《國歌》嘹亮,禮炮轟鳴,老人頓時熱血沸騰,林漢昌很自豪地說,"現在國家更加強大了,我們的武器裝備真是了不起??!"
老驥伏櫪,初心永恒。"閑不下來"的林漢昌仍舊熱衷于看新聞、讀報紙,關注國家大事,把抄錄黨政方針作為每天的必備功課,"要永遠跟著黨走,不要忘記黨的恩情",回首入黨的68年,老人一邊說著,手不停地摩挲著胸前"光榮在黨五十年"的徽章,目光真摯而又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