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教師再成為水電工程師,聽黨話、跟黨走,始終是我的堅定信念。"
在陳旺的房間里,工作時的照片擺滿整張桌子,榮譽證書掛滿了整個墻壁。光榮在黨50年,是一份沉甸甸的榮光,能夠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陳旺內心感到無比激動。
陳旺,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廣西院原副院長,1932年出生,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水電工程師,陳旺曾參與客蘭、龜石、青獅潭、六陳、合面獅、西津、六甲、拉浪、巖灘、長洲等諸多水電工程設計管理工作。尋遍千萬山水,踏遍大江大河,陳旺為中國水電事業發展揮灑了青春汗水,貢獻了精神力量,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黨和國家。
"在黨的領導下,我參與了許多水電工程項目的建設,這成就了我的人生。"回望往昔,雖時隔多年,陳旺還是記憶猶新,慷慨激昂,回憶企業發展歷程時,更是情緒高漲。
去國家需要的地方
"不管是怎樣的志愿選擇,都要忠于自己內心的追尋"。陳旺說。
1956年,陳旺從上海財經學院教學崗位調干考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攻讀第二專業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筑專業。
"我是從貧困家庭里走出來的孩子,從小就特別羨慕別人家有燈光,希望每家每戶都能用上電,所以才選擇了這個專業。"
五年求學生涯,陳旺渴望成長、追求夢想,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心態,努力成長自己、提升自己,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陳旺也從一名懵懂青年轉變成一名知識分子,榮獲學校優秀學生、優秀團干部、優秀畢業生等諸多榮譽,并在1959年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當時學校有一個留在上海發展的名額,陳旺毫不意外的爭取到了這個機會。大城市總是令人向往的,家人也希望陳旺留在上海工作。這時國家提出"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當陳旺得知學校將選派5名畢業生到廣西支援邊疆發展,陳旺心動了。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新中國百廢俱興,邊疆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報效祖國,實現夢想的機會就在眼前,是時候下定決心了!"面對關于理想和未來的抉擇,陳旺支援邊疆的意向越發強烈。
陳旺滿懷激情和夢想,瞞著家人,放棄回繁華上海工作的機會,義無返顧地踏上向南的漫漫長路,奔赴廣西,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水力資源豐富的八桂大地,從青春到暮年,從青絲到白發,陳旺用堅守譜寫著動人的生命贊歌。
再大的困難都不畏懼
"作為后人,要永遠記住前人的艱辛與不易,為他們當時的事業喝彩;作為前人,要回憶工作成功的快樂,為有實踐的機會而感到幸福。"陳旺說。
1965年,對于陳旺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那一年,廣西院響應設計人員下樓出院、與實踐相結合的號召,進行機構調整。除生產管理、生活管理和政治管理科室外,全部生產劃歸9個綜合設計隊、地勘隊、測量隊和科研所等十個基層生產單位負責。設計隊在現場獨立作戰完成設計,配合施工。
根據毛主席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指示精神,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選定河池地區為廣西小三線。為滿足河池地區工礦企業和農業用電需要,作為廣西小三線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拉浪水電站工程應運而生,而陳旺被任命為第五設計隊副隊長,主管拉浪水電站工程設計工作。
為了多快好省建設三線電源,廣西院必須在短時間選好壩址的同時完成拉浪水電站的初步設計任務書。但地質問題、原壩址基礎及漿砌石燒黏土質量問題和砂礫料蘊藏量不足等難關卻擺在陳旺面前。三線建設,任務光榮,責任重大,說干就干。陳旺組織設計人員邊勘測、邊設計,對水庫區段流域的水文地質普查、庫岸檢查、水庫前緣重點區段調查勘探、地下水的動態觀測和可疑河段水下洞隙的潛水摸探,收集借用煤炭局的有關鉆孔資料。
那時去現場的交通工具全靠兩條腿和兩只手攀巖下洞,陳旺隨同地勘隊同志打著火把、身揣手電一同進入暗河、溶洞和漏斗,測量水情,察看地貌。她與地質人員探討地質問題并做出結論,水庫滲透量、原砌石質量不影響該工程建設,為拉浪水電站開展建設工作奠定基礎。
為尋找適合當地材料的新壩型,陳旺與水工人員日以繼夜地利用算盤、計算尺和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進行計算。每天早上6點前起床,晚上12點后睡覺,用汽燈照明,試算優化出重力式框格填碴壩。因地制宜地利用棄渣,降低成本并縮短工期。
在各專業同志緊密配合下,陳旺組織團隊進行樞紐總體布置方案比較,苦戰十個月,終于在于1966年8月提出初步設計報告。
1966年,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韋國清專程聽取拉浪水電站設計情況相關匯報,陳旺代表廣西院作專題匯報。會上韋國清多次肯定廣西院同志的干勁和精神,對同志們深入實際并在短期內拿出了初步設計方案表示贊揚,并囑咐陳旺,無論遇到多大苦難,都要堅守崗位,為小三線建設做貢獻。
再強壯的身體也有疲憊的一天,1967年秋,陳旺在工地突發高燒不退,至傍晚昏糊不清,被同志們用木板車拉到距駐地19公里的得勝火車站乘火車,到宜山地區醫院治療,診斷患拉浪地區惡性瘧疾。
"我要完成任務,再大的困難都不畏懼。"在住院期間,陳旺腦海中總是浮現領導的囑托和同志們辛勤勞動的情形。住院一周后,陳旺馬不停蹄,立即返回工地和大家繼續開展工程建設。
時值文革時期,工地施工受文革影響,進度放緩,時常停工,工程建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無論形勢怎么變化,一定要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不能停下來。"留守工地的人手雖然有所減少,但是在陳旺的帶領下,留下的同志工作責任心不減,爭取時間,趕制圖紙。直至應招返院參加斗批改補課時,除運輸洞、廠房進口涵洞和樓梯外,已完成了全套施工草圖。為1971年4月30日第一臺機組發電、1972年7月竣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人類在實踐中由于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才逐漸清醒過來,實際上是先亂后治,也就是先發生污染再進行治理。這樣花錢很多,我們一定要善于吸收人類的歷史教訓,確信人類有力量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也必定有力量保護自然。"陳旺說。
多年的工作實踐,讓陳旺清楚的認識到:改善環境,這是影響當代和子孫后代健康與生存的大事,決不能掉以輕心。國家對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負責大中型水電站設計工作的廣西院要想取得新發展,沒有基本隊伍,永遠扶著別人拐杖的路走不通。
當時,巖灘水電站初步設計和專題報告已獲審查批復,環評工作卻尚未進行。水利電力部對廣西院作出指示,巖灘水電站工程要補充環評工作。
"借此機會,要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為今后開展大中型水電環評闖出一條路子來。"陳旺心里想。
陳旺立即組織環評基本隊伍,根據有關規定及部里要求和巖灘工程現狀,擬出巖灘環評工作大綱草稿,以最快的速度開展工作。環評工作內容多,室內安排工作、調查、聘請協作單位等沒有經費寸步難行,陳旺積極與巖建公司協商并獲得對方資金支持,為項目環評工作及時開展爭取了時間。
在紅水河梯級電站環評第一次協調會上,巖灘環評工作大綱通過審查,該大綱是紅水河各梯級電站第一個開展起來的環評大綱工作,也是最先通過的環評大綱。
紅水河綜合利用規劃包括黔江以上河段,為原廣西水電廳編制,由國家能委和國家計委組織審查,于1981年10月經國務院正式批準。其下游的潯江河段是從桂平上游的大藤峽開始至梧州的龍灣為止,全長238公里。該河段如何開發,成為水電界關注的問題。
"當時的開發方案有兩個,一個是珠委提出大藤峽以下到西江下游在登州和龍灣分兩個梯級開發,已列入正在進行的規劃之中;另一方案以梧州市建委提出的長洲一級開發方案,替代登州和龍灣兩級開發方案。"陳旺介紹。
1985年,梧州市建委邀請陳旺組織專家主持長洲一級開發方案能否替代登州和龍灣兩級開發方案進行咨詢論證,這給陳旺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
陳旺組織廣西院有關地質、水文氣象、水能利用、水工、施工、航運和經濟等各方專家,深入現場調查勘察,并進行了適當的布孔鉆探,對長洲一級開發方案和登州、龍灣兩級開發方案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做出結論,并編寫了《關于建設長洲水電站的咨詢建議書》及工程地質、水文與氣象、水利與動能、樞紐總體布置及建筑物、施工與投資估算等五個報告。
經比較,長洲一級開發方案較登州、龍灣兩級開發方案優越。兩方案在電能效益相當的情況下,一級開發較兩級開發少投資8億多元,還能獲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廣西區建委、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珠江水利委召開協調會議,確定以長洲一級開發方案安排前期工作,同時長洲一級開發方案為廣西政府及國家能源部采納,經可行性研究后正式立項建設。
"環境和社會效益是無價之寶,我們在注意工程本身的經濟效益外,還必須注意環境和社會效益,從而獲得全面經濟效益。能夠為國家節約成本,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情,我挺開心的。"陳旺說。
初心不改,矢志不渝。陳旺把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水電事業,用最熾熱的初心照亮了自身的逐夢征程。堅守初心與使命,不懈奮斗詮釋了她一生的擔當與榮光。